炮鸣之地酒庄(Kanonkop),看似很奇怪的名字,其由来却和南非葡萄酒的历史有着莫大的联系。“Kanonkop”一词来源于 Kopje(hillock)。17世纪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开普敦建立驿站,由于当时通讯不发达,商船到达后,需要点燃一门炮通知偏远地区的居民相互换取各自的商品。为了纪念这门大炮和这段历史,酒庄被命名为“炮鸣之地”酒庄。
炮鸣之地酒庄是典型的家族式经营。酒庄的创始人JW Sauer是当时南非国会内阁大臣,他买下酒庄后传给自己的儿子Paul Oliver Sauer,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现在的管理人是第四代,酒庄的名气也越做越大。
炮鸣之地酒庄位于南非出产红酒最有名的地方——“红酒碗”,在斯特兰德(Stellenbosch)Simonsbery山脉的较低的斜坡上。这个地区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昼夜温差大,可保证葡萄积累充足的糖分,发育出饱满的果香;
老电报酒庄(Domaine du Vieux Telegraphe)位于法国罗讷河谷(Rhone Valley)的教皇新堡(Chateauneuf-du-Pape)产区,是当地一家知名的家族经营式酒庄。
老电报酒庄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1年,亨利·布鲁尼(Henri Brunier)将位于教皇新堡东南部的几块地送给了儿子希波吕忒·布鲁尼(Hippolyte Brunier),希波吕忒·布鲁尼后来在这片土地上开始种植葡萄藤,开启了布鲁尼家族与葡萄酒不解之缘的序幕。这块葡萄园的所在地早在14世纪时便开始种植葡萄了,1821年,光学电报的发明者克劳德·蔡夫(Claude Chaffe)还在这里建了一个信号塔。希波吕忒·布鲁尼的儿子后来将酒庄扩展到42英亩,并将这里出产的葡萄叫作“老电报(Vieux Telegraphe)”。
二战后期,酒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了136英亩,其出产的葡萄酒也愈益走进主流消费市场。20世纪80年代,老电报酒庄由第五代后人泰冠格兰珍藏西拉费雷德里克·布鲁尼(Frederic Brunier)和丹尼尔·布鲁尼(Daniel Brunier)共同管理。如今,老电报酒庄不仅在教皇新堡产区有247英亩(约100公顷)葡萄园,还与朋友在其他产区一起经营了不同的酒庄。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在布鲁尼家族6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下,老电报酒庄也愈益焕发出新的希望。
老电报酒庄的葡萄园位于教皇新堡产区知名的克劳高原(Plateau of La Crau)上,这里风土卓绝,能赋予葡萄酒鲜明的矿物质风味。园内主要种植西拉(Syrah)、歌海娜(Grenache)、慕合怀特(Mourvedre)以及神索(Cinsault),葡萄藤的平均树龄为60年。在葡萄园的管理上,酒庄采用可持续方式发展有机农业,投入大量人力进行疏叶、疏果、犁地以及施有机肥等,以确保葡萄的健康生长。在葡萄酒的酿造上,老电报酒庄致力于酿造能展现该年份气候特色及风土的佳酿。为了追求葡萄酒的平衡与个性,老电报酒庄还会适时地调整酿造工艺。
老电报酒庄旗下酒款众多,品质优秀,其中产自教皇新堡产区的酒款主要包括电报红葡萄酒(Telegramme)、老电报红葡萄酒(Vieux Telegraphe Rouge)以及老电报白葡萄酒(Vieux Telegraphe Blanc)等。
冬季气候温和,有湿润清凉的海风,温度在 0℃~1O℃左右,无需埋土防寒。花岗岩的土质再加上主要集中在冬季的605毫米的降水,特别适宜葡萄的生长。
炮鸣之地酒庄最出名的葡萄品种就是皮诺塔吉(Pinotage),占所有葡萄品种种植面积的50%,并且绝大多数的树龄在50年以上,此外, 赤霞珠占35%,梅洛为7.5%,剩下的是霞多丽。为了保证葡萄原料的质量,炮鸣之地酒庄严格控制葡萄的产量并制定了合理的采收时期。皮诺塔吉的生产量是6吨/公顷,而霞多丽是4吨/公顷。另外,炮鸣之地酒庄对葡萄的成熟度也有严格的分析检测技术,以保证葡萄原料的质量。由于炮鸣之地酒庄一直遵守传统的发酵工艺,生产出的葡萄酒具有经典、优雅的旧世界风格,非常受消费者欢迎。
炮鸣之地酒庄生产的葡萄酒曾在国内和国际的葡萄酒大赛上屡获大奖。2005年在伦敦举行的国际葡萄酒和烈酒大赛(IWSC)中该酒庄葡萄酒大放异彩,荣获南非年度葡萄酒产品奖——戴夫•休斯杯(Dave Hughes)。国际葡萄酒和烈酒大赛是世界最大的、最权威的葡萄酒大赛。该酒庄葡萄酒中“Kanonkop Pinotage”和“Kanonkop Paul Sauer”这两款经常获得大奖的葡萄酒还被《葡萄酒观察家》杂志评为100种最受关注的葡萄酒。

产品关键词:泰冠格兰珍藏西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