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末,当银橡木酒庄(Silver Oak Cellars)的创始人雷蒙德•邓肯(Raymond T. Duncan)第一次来到纳帕谷(Napa Valley)时,就被这个崎岖、多岩石的美丽土地给征服了。同时,他更是超前地意识到目前尚未有起色的葡萄酒业在未来的巨大潜力。因此,他在纳帕和亚历山大谷购买了两块地开始种植葡萄。由于他的家庭和事业都在科罗拉多州(Colorado),而且他本人并没有栽培葡萄的专业知识及经验,因此他聘请了贾斯丁•迈耶(Justin Meyer)来管理葡萄园。
当时在基督教兄弟酒庄(Christian Brothers)工作的贾斯丁•迈耶答应了雷蒙德(Raymond)的请求,但是他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除了管理葡萄园,他想建设一个葡萄酒厂,以求能够不断地提高加州葡萄酒的品质,这一年是1972年。正是从这一年,银橡木酒庄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如今,该酒庄已经是葡萄酒世界中一个光彩夺目的标志,其创新的产品吸引了众多的葡萄酒爱好者。
在银橡木酒庄发展规划上,雷蒙德和贾斯丁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大胆做法。他们将全部的资源都集中在生产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这一单品种葡萄酒,而不是像其他酒庄那样生产6或7个品种的葡萄酒,银橡木酒庄也以“人生就是一杯赤霞珠(Life is a Cabernet)”作为其口号。更为重要的是,银橡木酒庄的酒是一种新型的赤霞珠,丰富而复杂,即使是刚上市的新酒也非常适饮,同时也耐久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致力于将所有的酒进行陈年,首先酒需要在美国橡木桶中陈酿25个月,然后还需要在瓶中窖藏15-20个月。
1972年,银橡木酒庄位于亚历山大谷的葡萄园开始收获葡萄,这标志着酒庄第一个年份的赤霞珠酒诞生了。同年,雷蒙德在奥克维尔(Oakville)购买了一个古老的乳制品农场,并和贾斯丁开始在纳帕谷种植葡萄。7年之后,二人迎来了他们在纳帕谷的第一次收获。从此,银橡木酒庄拥有纳帕谷和亚历山大谷两个地方的赤霞珠葡萄酒。最终,他们实现了最初的目标,雷蒙德和贾斯丁建造了两个葡萄酒厂,两个酒厂均致力于只生产一种葡萄酒,但各具特色,且始终保持着高品质的标准。
1981年,在奥克维尔的乳制品农场旧址上,他们开始重建纳帕河谷的酒厂。1992年,他们又购买并翻新了美丽的都铎风格(Tudor-style)建筑,该处建筑位于加西维(Geyserville),这里也是亚历山大谷赤霞珠的发源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银橡木酒庄继续收购了几块葡萄园土地,包括红尾(Red Tail)、亚历山大谷的谧拉维(Miraval)葡萄园以及在纳帕谷的苏打峡谷牧场和跳岩(the Soda Canyon Ranch and Jump Rock)。酒庄在亚历山大山谷有200英亩的葡萄园,在纳帕谷有150英亩,所产的葡萄可以满足酒庄50%的产量,其余的葡萄则是向果农收购。酒庄与长期种植葡萄的果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以保证在纳帕和亚历山大酿造的赤霞珠葡萄酒。
一直以来,酒庄都与果农保持着良好的互动。酒庄会安排技术人员指导果农们种哪个品种的葡萄,用什么样的基根,如何疏果以控制产量,葡萄成熟到什么程度时采摘。酒庄还会安排技术人员定期访问葡萄园,检查土壤的酸碱度,进行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告诉果农们肥料的使用是否得当。在收获前期,技术人员还需检查葡萄的规格和糖分。如果气温高的话,检查会更频繁。这些程序以及葡萄收购价格政策都由贾斯丁制定的。
1994年,丹尼尔•巴伦(Daniel Baron)被聘为酒庄新一任酿酒师。2001年,前酿酒师贾斯丁卖掉了他在邓肯家族的股份,但雷蒙德和他所建立的制度仍使酒庄按照二人当年的规划和愿景不断发展前进。此时,雷蒙德的儿子蒂姆(Tim)负责酒庄的营销,而另一个儿子大卫(David)则担任酒庄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EO)负责监督生产及运作。
2006年,一把大火几乎摧毁了酒庄的象征和依靠——“邦妮酒窖”(Bonny’s Chai),邓肯家族借此机会开始对酒庄进行翻新。这次,他们运用过去35年的经验构建出理想的酒厂。两年之后的2008年,新酒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新酒厂象征着银橡木创始人多年前的优良传统和持续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
银橡木酒庄一直以酿造赤霞珠单品种酒为主,年产量75,000箱。近年来又增加了梅洛(Merlot),但产量很小。一般来说,除了少量特别保留陈酿的酒之外,酒庄基本上每年都将酒全部销售,避免在第二年收获时仍有库存。酒庄的酒已逐渐销售至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泰国、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多个省份以及瑞典、奥地利和瑞士等多个北欧国家,另外还销往英国、德国。不过在主要产酒国的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的销量就较少一些。银橡木酒庄的葡萄酒出口目前约占酒庄销售的5%左右,其主要市场还是美国,基本上每一个州都有销售,其中加州的销售占了三分之一。
银橡木酒庄的葡萄酒酿造十分严谨独特。首先是葡萄收获,酒庄采摘的葡萄成熟度要比别人高,果粒是中等规格。高糖分的葡萄酿出的酒酒精度高,酒体醇厚,口感好。酒庄不用替代材料,也不像其它酒庄那样采用冷渗法,而是采用香槟压榨方式。在发酵上,酒庄不完全依靠自然发酵,而是会添加人工酵母菌,然后密切观察,多次品尝。
凯洛酒庄(Bodegas Caro)位于阿根廷重要的葡萄酒产区门多萨(Mendoza)的心脏地带,它的诞生极富传奇色彩。1999年,时任拉菲集团(Domaines Barons de Rothschild (Lafite))总经理的克里斯托夫·萨兰(Christophe Salin)在造访智利巴斯克葡萄园(Vina Los Vascos)的途中暂留阿根廷。在朋友的引荐下,克里斯托夫见到了卡特那(Catena)家族的第三代酿酒师尼古拉·卡特那(Nicolas Catena)。在卡特那准备的垂直品鉴会上,萨兰先生品尝到了用卡特那酒庄种植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与马尔贝克(Malbec)酿制的葡萄酒以及几款马尔贝克葡萄酒。萨兰在品鉴过后对这几款酒都赞不绝口,记忆犹新。这就为卡特那家族和拉菲集团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几个月后,卡特那夫妇在纽约约见了埃里克男爵(Baron Eric)和克里斯托夫·萨兰,更进一步地促使了合作。2000年1月,埃里克男爵与克里斯托夫重返门多萨。这一次,安第斯山(Andes)脚下葡萄园的魅力与赤霞珠和马尔贝克葡萄的热情洋溢使二人深为迷醉。埃里克得知门多萨的土壤和当地小气候环境对赤霞珠与马尔贝克葡萄会产生独特的影响,所以男爵有意利用这些差异创造出一款品质优异而又与众不同的酒。与此同时,在尼古拉的家乡阿根廷,将美酒与饮食结合而创造生活的艺术原本就有着悠久的传统,这又使尼古拉的想法与男爵不谋而合。就这样,凯洛酒庄诞生了。
“凯洛(Caro)”的名字来源于卡氏家族与罗斯柴尔德家族英文首字母的联合,也因此代表了两个家族,两类文化的巧妙结合,其葡萄酒亦体现出阿根廷马尔贝克与波尔多赤霞珠的完美结合。拉菲罗斯柴尔德集团种植赤霞珠已有百多年,将不同的葡萄混调而制造顶级酒的技术更是罗氏家族酿酒历史中的精华之一。1999年,当凯洛酒庄的雏形还孕育在襁褓之中时,拉菲集团与阿根廷的卡特那家族便共同做了一个奇妙的决定:将门多萨的高纬度土地上的马尔贝克葡萄与赤霞珠结合,酿出一款风味独具的美酒,也就是2000年凯洛酒庄的第一款酒——它既保留了马尔贝克葡萄的典型阿根廷风味,又融合了赤霞珠更为优雅和复杂的结构,酒体丰满而细腻,完美地平衡了阿根廷与波尔多的不同风格。
凯洛酒庄的葡萄树选自卡氏家族的葡萄园,以高品质的马尔贝克闻名,特别是树龄较老的马尔贝克。这些马尔贝克产自树龄超过30年的葡萄树,位于海拔 圣何塞阿帕塔经典长相思800到1,400米之间的维斯塔巴(Vistalba)、孔苏塔(La Consulta)、图蓬加托(Tupungato)和阿格列罗(Agrelo)地区。赤霞珠则产自树龄超过20年,种植于海拔950-1,150米之间的阿格列罗与孔苏塔的葡萄树。这些地区的高海拔和朝向至关重要——海拔越高,温度越低,高温季节就越短,微气候条件就越明显。目前酒庄由埃斯特拉·佩里内蒂 (Estela Perinetti)管理,拉菲集团的埃里克·科勒(Eric Kohlor)担任技术总监。
酒庄采用传统酿酒技术,每串葡萄都由手工采摘,精心挑选后去梗压榨,按传统方法进行循环式发酵,之后根据葡萄品种和年份进行不同时长的浸皮。各个年份的酒均在橡木桶中进行熟成。两种年份的酒熟成时间不同:凯洛18个月,安第斯12个月。所用橡木桶全部来自罗斯柴尔德男爵拉菲集团自己的造桶厂。熟成期间,通常在9月或10月进行第一次滗酒,这也是评估年份及最终调配方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
银橡木酒庄酿制的赤霞珠,其特殊香味的来源在于橡木桶。如果有了好葡萄,采用正确的酿造技术,非常容易让酒体现来自葡萄园的香味,但橡木桶对赤霞珠的风味起了关键作用。过去欧洲酿造的赤霞珠都是用法国橡木桶。银橡木酒庄率先使用美国的火烤橡木桶,这对形成经典的银橡木风味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也决定了银橡木酒庄赤霞珠的高质量。
酒庄酒在陈酿前还要进行混调,葡萄酒混调后进入橡木桶陈酿。在24个月的陈酿过程中,酿酒师会多次品尝和调兑,确保每一瓶葡萄酒达到统一的质量。银橡木酒庄所酿造的赤霞珠新鲜,果味浓,在上市时适饮性就很好,酒的质量和风味令消费者印象深刻。

产品关键词: 圣何塞阿帕塔经典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