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诗庄园(Rosemount Estate)位于澳大利亚南澳洲(South Australia)的迈拉仑维尔(McLaren Vale)产区,从1974年建立以来,就因其优质的美酒佳酿,闻名于整个澳大利亚乃至全世界。如今,若诗庄园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葡萄酒集团——富邑葡萄酒集团(Treasury Wine Estate)旗下的知名酒庄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期,霞多丽(Chardonnay)是当时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白葡萄品种之一,若诗庄园凭着一款1980年霞多丽珍藏白葡萄酒(Rosemount Estate Show Reserve Chardonnay)声名大噪。这款酒品质出众,揽获了国际葡萄酒与烈酒大赛(International Wine and Spirit Competition,简称IWSC)双重金奖等多项奖誉,让若诗庄园在澳大利亚乃至全球范围内迅速树立起声望。
不过若诗庄园并没有因此故步自封,而是不断开辟发展新的天地。在1999年的旧金山国际葡萄酒大赛(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Wine Competition)中,若诗庄园荣获“年度酒庄”(Winery of the Year)称号。次年,在伦敦举办的国际葡萄酒与烈酒大赛上,若诗庄园揽获了“年度酿酒师”(Winemaker of the Year)及“最佳澳大利亚生产商”(Best Australian Producer)两项荣誉,此外还获得了国际葡萄酒挑战赛(International Wine Challenge,简称IWC)的“最佳澳大利亚生产商”称号。拿下多项国际性大奖后,若诗庄园也受到了知名葡萄酒媒体的青睐,在2011年,《葡萄酒爱好者》(Wine Enthusiast)将它评选为“年度新世界酒庄”(New World Winery of the Year)。
1991年,若诗庄园收购拥有百年历史的麦田酒厂(Ryecroft Winery)及其葡萄园,得以获取更多优质的葡萄果实,其在迈拉仑维尔的酿酒实力也进一步得到提升。迈拉仑维尔产区是澳大利亚重要的葡萄酒产地,出产了许多质量上乘的葡萄酒。该产区自1838年便开始酿造葡萄酒,拥有超过180年的酿酒历史。这里种植的葡萄品种以设拉子(Shiraz)为主,也栽种有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歌海娜(Grenache)与霞多丽(Chardonnay)等许多其他品种。迈拉仑维尔地区的地貌环境多种多样,土壤类型也十分丰富,包括砂质壤土、黏土和石灰岩等多种类型,适合培育优质葡萄。这里出产的葡萄酒水果风味浓郁,清新易饮,富有地方特色,是当地风土的靓丽名片。
皮安尼仙酒庄(Chateau Prieure-Lichine,又名荔仙酒庄)位于波尔多梅多克(Medoc)的玛歌(Margaux)产区,该酒庄在1855分级(1855 Classification)中被评为四级庄(Fourth Growth)。
皮安尼仙酒庄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罗马时期,其前身是一个教会的修道院,由维尔得耶大修道院(Abbaye de Vertheuil)的僧侣创建于公元1,000年左右,酿造的葡萄酒供应给卡塔纳圣·迪迪埃(Saint-Didier de Cantenac)教区的居民,以供用餐和宗教仪式。皮安尼仙酒庄所在地是前往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参拜的朝圣者们途经梅多克时主要的休整地点。在这一时期,这座修道院因其高品质的葡萄酒而远近闻名。
12至17世纪,修道院的葡萄园种植着多种作物,直到18世纪才有所改变。当时,梅多克地区的葡萄酒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尤其是英国人的关注,修道院的这块土地便由混合种植改为单一种植葡萄树。在这一时期,皮安尼仙酒庄的葡萄酒品质不断提升,在当时十分著名的一个排名——1745波尔多皇家政府分级(1745 Bordeaux's Royal Administration Classification)中被列为玛歌与卡塔纳(Cantenac)地区的三级酒庄。法兰西第一帝国(France’s First Empire)时期,酒庄脱离教会的管辖,所有权转移至一个名叫杜兰德·德拉辛斯(Durand Delains)的波尔多葡萄酒商人手中。在杜兰德·德拉辛斯的精心管理下,皮安尼仙酒庄的葡萄酒质量不断提升,价格也一路上涨。在梅多克1855分级中,皮安尼仙酒庄正式被评为四级庄。
此后,酒庄经历了一段频繁易主的过程,再加上当时的一些像白粉病和根瘤蚜之类的葡萄园病虫害,以及经济萧条和战争的影响,酒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状态。直到1951年,艾力斯·荔仙(Alexis Lichine)收购了酒庄,当时只有4公顷的葡萄园仍在投入生产。收购酒庄两年后,艾力斯·荔仙将酒庄名由“卡塔纳修道院酒庄(Chateau Prieure-Cantenac)”更改为“皮安尼仙酒庄”,附上了自己的名字。艾力斯·荔仙接管酒庄后,便立刻着手于酒庄的重建工作,不断扩充葡萄园面积,更新酒庄设备,并通过向公众开放酒庄参观等举措促进酒庄的复兴。艾力斯·荔仙被称为“葡萄酒界教皇(Pope of wine)”,是一位卓越的酿酒师和品鉴家,他写了好几本葡萄酒畅销书,孜孜不倦地宣传波尔多的葡萄酒。
在1989年艾力斯·荔仙去世后,荔仙酒庄由其儿子萨沙·荔仙(Sacha Lichine)继承。萨沙·荔仙继承父亲遗志,继续不断扩大葡萄园的面积。然而在1999年,皮安尼仙酒庄被伯兰德集团(Ballande Group)收购,此后由该集团一直经营至今。值得一提的是,伯兰德集团聘请著名酿酒师斯蒂芬·德农古(Stephane Derenoncourt)担任皮安尼仙酒庄的酿酒顾问,他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酿酒顾问之一,他所指导酿造的多款葡萄酒都曾获得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的满分评价,可见其酿酒技艺之高超。
如今,皮安尼仙酒庄占地85公顷,其中葡萄园面积为77.5公顷,园内土壤主要为第四纪冰川溶解时,由河流冲刷形成的砾石,还混合有鹅卵石、沙石以及黏土,这种贫瘠但排水能力好的土壤非常适合葡萄树生长,能促使其扎根土壤深处以获取适当的水分和营养物质。葡萄园内种有50%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45%的梅洛(Merlot)和5%的味而多(Petit Verdot)。
酒庄管理者十分注重风土特性的表达,他们将特定的品种栽种到最适合的土壤上,以充分释放每个葡萄园地块的潜力。同时,酒庄采用环境友好型种植方式,通过提高树冠、剪枝去叶等方式提高葡萄成熟度,并在夏天时减少葡萄串数量以调整控制产量。
葡萄成熟后,酒庄会通过精确的监控以及实验室分析来决定每个地块的采收顺序。葡萄由人工进行采摘,并会通过葡萄园内的初次筛选、酿酒车间的人工筛选以及光学仪器的再次分拣,以确保得到最健康、成熟的酿酒葡萄。
在酿造过程中,皮安尼仙酒庄使用15个不同尺寸的混凝土罐和10个不同尺寸的控温不锈钢罐来进行葡萄酒液的酒精发酵。在发酵时,酿酒师会尽量延长发酵时间,并采用柔和的发酵方式,以获取充沛而丝滑的单宁。之后,葡萄酒会进行浸渍,浸渍时长根据不同的葡萄酒液特点会有所不同,随后,正牌酒会在新橡木桶中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Malolactic Fermentation)。接着,葡萄酒液会进行16个月的陈酿。在陈酿时,酿酒师会不时地进行品鉴,根据葡萄酒状态及时调整酿造方法,并且会搅动酒泥以及进行倒罐或微氧化(葡萄酒的发展程度决定是否进行这一工序),最后会下胶,以稳定葡萄酒的结构。
皮安尼仙酒庄的酒款包括正牌皮安尼仙酒庄红葡萄酒(Chateau Prieure-Lichine, Margaux, France)、副牌酒皮安尼仙酒庄副牌干红葡萄酒(Confidences de Prieure-Lichine, Margaux, France)、皮安尼仙酒庄干白葡萄酒(Le Blanc du Chateau Prieure-Lichine, Bordeaux, Francec)和皮安尼仙酒庄克洛谢系列干红葡萄酒(Le Clocher du Prieure, Haut-Medoc, France)。皮安尼仙酒庄正牌酒口感柔顺优雅,拥有美妙芬芳的酒香,并展现出坚实的结构,余味悠长。相比正牌酒,皮安尼仙酒庄副牌酒虽然在浓郁度与陈年潜力上都稍微弱一些,单宁含量较低,但口感更柔顺,酒体更饱满,也是一款优质佳酿。
若诗庄园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管理酒庄。在处理水资源、废物和能源的过程中,若诗庄园始终遵循行业内的最高标准,采取20余种措施实现废物的“回收或再利用”。同时,酒庄还积极地与包括环境保护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在内的多家环境保护机构和高校进行合作,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处理后储存在塘地里,用于灌溉林地,进而为动物及鸟类提供更理想的栖息地,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另外,若诗还与当地的野生动物园合作,致力于土地的植被恢复,促进本土生物多样性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庄园的酿酒团队践行尊重自然与科学的酿造方法,注重土地与酿酒葡萄的联系,以丰富的葡萄园管理和葡萄酒酿造经验,使酿造出来的葡萄酒保持独特的个性特征。
若诗致力于酿造品质上乘的葡萄酒,在保持庄园一贯的酿酒风格前提下,不断推陈出新。庄园目前有三个系列的酒款,包括钻石标(Diamond Label)、旗舰藏品(Flagships Collection)、若诗混酿(Rosemount Blends),其中钻石标系列最具知名度。该系列酒款果味清新明快,完美地诠释了若诗庄园的标志性风格:清新感十足,风格活泼,可口易饮,无需陈年即可享用。
产品关键词: